-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關注自傳體小說和社會性視角
“以安妮·埃爾諾為代表的自傳體小說近年來備受法國學界關注,自傳對真實的要求與小說的虛構性,這種悖論被埃爾諾統一了起來?!?/div>梁曉聲:“文學給我的益處,我捧不住了”
我始終覺得這個社會需要許多方面的公平和關照,這種關照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當社會不能夠在物質方面關懷到他們的時候,文化難道還做不到嗎? 我就主張,發現社會有一種事情是需要做的時候,首先問自己我能做嗎。 一個作家如果他寫作已經超過了30年,他的年紀已經過了50歲,人們在評論這個作家的時候還說,這是一個有才氣的作家,那我個人認為這其實已經不是正評價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當AI學會畫畫,畫師們該感到害怕嗎?
“做了幾幅之后我就傻了,沒想到機器真的能看懂我的指令,還能給出相應的圖像?!? 不少畫師公然批評用AI生成作品的人,認為“這樣不道德,應該讓藝術家來做”,對于AI生成的作品本身,則表示“細看是一堆垃圾”。葛亮談《燕食記》:飲食,嶺南文化氣性的一種隱喻
“他們在一粥一飯中間,經歷了大時代?!?/div>專訪王德威:此漢學非彼漢學,小說是一種思維方式
如今,“中國研究”變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顯學。在這個關口重提“漢學”的觀念,它應該代表比較積極的面向,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憧憬。因此,不論是在研究的方法和內容上,這個意義的“漢學”都和傳統定義的“漢學”不太一樣。 小說不見得只是審美的問題,也不只是如何講一個動聽的故事,小說是思想的方式,是我們連接世界的方式。這個話聽起來有一點點抽象甚至空洞,卻是我自己非常切身的感受。 我的論述題目是《海派文學,又有傳人》,將王安憶放在了海派文學的脈絡里。結果王安憶回信的開篇就說自己不是海派,當然海派沒有什么不好,可她認為自己就不是,和張愛玲也不像……把我這個作者直接懟回來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84歲影后吳彥姝:“要有膽量,才能生活得自如”
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什么樣,導演選擇了我,我演好我的角色,不管主角、配角還是特約演員,我都認真地演。百歲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逝世
戈達爾逝世:只有他讓電影再次變成電影
2022年9月13日,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逝世,享年91歲。 這些事情在戈達爾離開之前很久,就已經變得糟糕了,只是他的死才猛然提醒我們,那個時代,確實早已落幕了。誰出賣了安妮·弗蘭克?
《安妮日記》籠罩著眾多謎團,尤其受到關注的一個是:誰出賣了后屋中的人們。 冷案組的結論引發了軒然大波,“二戰”、大屠殺等領域的學者很快通過媒體發出質疑。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羅新:當普通人不再作為數字參與歷史
到了今天,我們經常說看到了各種人群內在的分裂,不要忘了,這說明我們都參與歷史了,我們都在說話,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承受者,我們是創造者。這是人類史上沒有過的。 羅新發現,最特殊的墓主都是女性。擁有墓志的男性,往往也會出現在普通的傳世文獻里,甚至得到濃墨重彩的描畫,而女性名字在傳統文獻里極少。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