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論不定張愛玲——王德威談《雷峰塔》和《易經》
《雷峰塔》描寫了張愛玲從4歲到18歲的少女時代,《易經》則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這兩部英文小說加上用中文寫成的《小團圓》,完整地展現了張愛玲的人生,被稱為張愛玲自傳三部曲的“大團圓”。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實習生 黃周穎 蔣瀟
“張愛玲特別有趣,仿佛我們的祖師奶奶在哪一個地方操作,真是把整個時間順序都弄反了。她活著的時候,我們以為她不見了;她死了以后,又源源不斷地回來。”
張愛玲1995年去世,近年卻一直有新作。不斷出土的作品使張愛玲得到的熱切關注,甚至超過在世的作家。2009年,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小團圓》首發式上預告,張愛玲的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和《易經》很快將在《小團圓》之后面世。
2010年,英文版及繁體中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果然先后出版發行。2011年5月,這兩本小說的簡體中文版在內地面市。
張愛玲已經不在世了,但她卻依然有新作問世,王德威說,可怕的是,每次張愛玲的出土,都會改變我們對她的認識。 (青馬文化/供圖)
《雷峰塔》描寫了張愛玲從4歲到18歲的少女時代,寫到父親迎娶后母,后母挑撥父女關系,將女主人公琵琶監禁閣樓,以弟弟的病死告終;《易經》則專注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這兩部英文小說加上用中文寫成的《小團圓》,完整地展現了張愛玲的人生,媒體稱為張愛玲自傳三部曲的“大團圓”。
張愛玲在1966年的一篇英文文章中,表達了寫作《雷峰塔》的初衷:“這本小說就是寫給美國讀者看的,她努力接近美國人的閱讀習慣。”《雷峰塔》和《易經》原屬同一部小說,因為篇幅過長,分拆成上下兩部。作品完成后,由于遭到書商拒絕,對美國市場充滿期待的張愛玲心灰意冷,將書稿鎖進抽屜,一鎖就是四十多年。
譯成中文的《雷峰塔》和《易經》總共約60萬字,評論界和讀者看到的卻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張愛玲。說熟悉,是因為《雷峰塔》的故事和多處細節曾經在散文集《私語》和《對照記》里出現過,在張愛玲的其他小說里也有過片斷描寫;陌生,則是蒼涼犀利的張愛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文循規蹈矩、不無刻板的張愛玲。
《小團圓》的失望之后,評論界對《雷峰塔》和《易經》的評價持續走低:“用英文說中國民間故事格格不入,一向擅長說故事的高明手法竟全不見了。”“她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述說同一個故事,沒有太多新意。”
哈佛大學教授、現代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學出版社之邀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寫前言,他認為這兩部小說是“很尷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時也肯定了這兩部作品出版的積極意義:“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
王德威還從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張愛玲重復書寫與雙語書寫的美學價值。在《雷峰塔下的張愛玲》一文中,王德威寫道:“從散文到小說、從自傳性的《流言》到戲劇化的告白,穿梭于中英文之間的張愛玲幾乎用整個一生反復講述《What a Life!》的故事。”
正因為張愛玲反復重述生命中最隱秘的創傷,并束之高閣,才有了今天已經死去的張愛玲始終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現。她的遺作接二連三出土,王德威把這個現象歸功于宋以朗,稱之為“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合作”。
《張愛玲私語錄》出版之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