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挺好的”——言不由衷的中國式代際關系
直到看到視頻,珊珊才知道父親五年前做的那次手術足足用了11個小時,復雜程度遠超想象。因為工作原因,父親被推進手術室時,她人還在廣州。
珊珊感到一些愧疚。但她并非個例。在當代中國的家庭結構下,兩代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往往有所保留,陪伴也常因工作和距離而打折扣。和父母相隔1800多公里的邢俊偉,在太原和廣州兩地奔波,盡管明白老人生活中的孤獨,卻至今仍未找到能兼顧孝養和事業的方式。北京的張坤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把她送回了河南老家。母親有過幾次住院經歷,都是隔了幾天才告訴他,張坤幾乎時刻惦念著家里,然而疫情之下,他發覺要和母親見上一面變得越來越困難。
我們訪談了三個家庭,一些中國式代際關系的細節和矛盾逐漸展開,人們或多或少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痕跡。
11個小時的手術
珊珊發覺自己和父母越來越像,是在自己也做了母親以后。這位31歲的職場媽媽在佛山已經定居了十年。
每一個職場媽媽都必然面臨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珊珊的工作時間往往被切分成兩塊:白天盡可能高效準時,回家陪伴小孩,等到晚上10點哄睡后再打開電腦,工作到深夜12點。
在兩頭兼顧的辛苦中,珊珊對自己的父母有了更多理解和共鳴?!耙郧坝X得父母嘮叨,現在自己也變得嘮叨,什么事都會考慮怎么對小孩最好,孩子長大之后會怎么樣?!?/span>
“長大以后”的事也包括孩子怎么給自己養老,珊珊說:“到我老的時候,希望盡量不麻煩他?!?/span>
珊珊在通勤途中
不麻煩下一代,是珊珊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像的表現。珊珊是獨生女,2016年,父母退休后從老家來到佛山,住在離她半小時車程的地方,然而就算這樣的距離,她也未能悉知父母的狀態。2017年,父親因牙痛前去就醫,診斷出面部增生結節。最初父親沒有當回事,覺得結節割掉就可以,不料早上8點開始的手術直到晚上7點才結束。
“結節的創口比預想中大,要從腿上割一塊肉把它補起來,否則面部就會塌陷。補了肉還要接毛細血管,不然它不能活?!鄙荷旱母赣H回憶。醫生告訴他,術后可能會在兩年的時間內留下面部肌肉麻木的后遺癥,“其實現在還有一點,已經五年了?!?/span>
珊珊父親獨自乘坐地鐵前往取藥點
珊珊始終不太清楚父親生病的細節?!八綍r跟我講的時候都是輕描淡寫,之前他跟我說沒那么久?!敝钡浇裉?,珊珊才知道手術用了11個小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想告訴父母,請他們以后對她說得再真實一點,“但我知道其實很難做到。我跟他們溝通,也是報喜不報憂?!?/span>
父母口中很少有困難,遷居佛山后還找了新的工作,希望“做點事,不給女兒添負擔”。但珊珊已經觀察到他們的改變。
“十年前很少看到父母生病,或者去醫院吃點藥就好了,小感冒。但現在我變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們開始要做手術了?!?/span>
在父母日漸衰老的現實下,珊珊不得不考慮他們未來的養老問題。相比于養老院之類機構,父母更希望住在家里,“周圍的環境熟悉,不會沒有安全感?!钡瑫r她也意識到,哪怕是同城不同住的模式,也無法及時照顧到父母方方面面的需求,更何況父母不愿意跟她說太細。
“我希望能有那種針對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的上門服務,最好是能在家里完成的。老人對我們會有隱瞞,但如果是付費服務,他們就會想著,需要就用,不會像對子女一樣怕麻煩?!鄙荷罕硎?。
六年的切膚之痛
邢師傅夫妻在陀螺一樣的生活里繞了六年的圈,直到母親和父親先后辭世,夫妻二人的辛苦才畫上了句點?!皼]有照顧過失能的病人,是體會不到的。真的經歷過的人都會跟你說,特別辛苦?!毙蠋煾颠@樣回顧這六年。
起初是邢師傅的母親因腦梗臥床。夫妻曾想過雇護工,但經過多方打聽,發現錢并不能解決他們面臨的所有問題?!疤貏e專業的人士,不但花費太高,而且照顧得不如自己人貼心?!?/span>
對于失能老人,“貼心”的重要性遠超想象,一位得到妥善照顧的老人甚至可以延長幾年的壽命,但這給家人帶來的是極高的要求和巨大的壓力。臥床老人無法開口講話,也不能自主活動,只能靠猜測來推斷她身體哪里不舒服。邢師傅夫妻不分日夜輪流給她翻身,連續幾年都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一夜要醒好幾回。咀嚼能力的衰退則把老人能吃的食物限定在少數幾種,“早餐吃牛奶和蒸水蛋,午餐吃細細的面條,晚餐就需要打成流食”,邢師傅夫妻說,“每一餐要喂半個多小時?!?/span>
起居只是一方面,失能讓老人的情緒也變得敏感?!懊刻烊D飯要喂,還要換紙尿褲,而且腦梗無法控制情緒,老人不分白天黑夜,隨時可能會哭。我們看著內心真是很不舒服?!?/span>
母親在臥床三年半以后去世,緊接著是父親的養老問題。起初邢師傅的父親尚能自理,后來在一次病后臥床不起,也和去世的母親一樣,一日三餐需要人喂。六年下來,邢師傅夫妻的生活重心全部都在上一輩老人身上,甚至減少了對兒子的關注。
邢俊偉父母正在給兒子視頻通話
兒子邢俊偉在廣州創業,如今已經是第十年。當提起邢師傅夫妻,其實他略帶歉疚:“有時候非常忙,顧不得其他,也經常會忽略掉父母?!?/span>
母親印證了兒子的忙碌:“即便回來,他半夜十一二點也在談工作?!?/span>
在自己父母從臥床到終老的過程中,邢師傅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以后咱們可千萬不敢(不要)得這種病?!痹趦刃纳钐?,他擔心給兒子添麻煩,不想讓邢俊偉體驗這種艱辛。
但對于自己未來的擔憂,邢師傅并不愿意和兒子交流,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兒子放心吧,我們在家都挺好的?!?/span>
邢俊偉隱約懂得父母的顧慮,只是并不開口直說。站在而立之年的關口,他也開始思考父母的養老困境。父母短暫地到廣州居住過一段時間,但生活上有諸多不便,至于將來自己是否回老家生活,全家有過討論,但沒得出結果。在兩難的選擇中,父母逐漸老去,兒子的擔憂日漸增多。
邢俊偉在通勤路上用手機工作
衰老失智,是這個曾經歷過切膚之痛的家庭始終存在的隱憂。未來市場上能否出現針對失智老人的專業化服務,是邢家兩代人共同關注的問題。
觸不可及的母親
時間倒退回十年前,婁阿姨是鎮上獨一份賣涼皮的“師傅”,遠近小有名氣,排隊買她涼皮的客人往往站滿半條街。丈夫早逝后,婁阿姨的涼皮生意成為兒子闖蕩首都的后盾。
十年前張坤過得不好,北漂青年,從群演做到場務,每天的收入僅有三五十元。沒有地方住,下雨天的橋洞他睡過,北影廠的角角落落他也睡過。后來他踏入燈光設備這一行,在北京成家立業。今天的張坤已經是公司老板,以他的經濟實力,已經可以給母親相當優渥的養老生活,但婁阿姨仍選擇住在開封農村,堅持每天出她的涼皮攤子。
張坤在北京打理自己的公司
張坤一度把婁阿姨接到北京,一段時間之后母親偷偷跟他說:“我在這里跟坐監獄差不多?!?/span>
老人完全不適應這里的生活。她眼中的大都市,車水馬龍卻沒有熟人,親戚朋友全都不在身邊,“出來跟瞪眼瞎一樣,連廁所都找不著?!?/span>
母親一直都不想離開家鄉。堅持賣涼皮,是為了有機會在外面跟人聊天,也不想給兒子添麻煩。兒子創業不易,她也不想問他要生活費,“我出去要飯,哪怕要一個饃,我也不叫我的孩子受罪?!?/span>
婁阿姨在自家大院里忙農活
母親也不肯讓張坤知道自己生病。幾年前她腿酸了幾個月,一開始覺得是小毛病,怕他擔心,所以沒說。后來疼得在地上打滾才去醫院,診斷為腎結石阻礙下肢供血,手術住院兩個多月。
七年前母親又患上了糖尿病,確診最初母親還不敢說,等張坤得知消息,她已經在醫院里住了幾天。
“要是兩三天就能出院,我就不打算跟你說了,你就別折騰了?!?/span>
一面是母親逞強的隱瞞,另一面是孩子割舍不下的擔心。張坤基本上兩三天給母親打一個電話,忙起來可能三四天才打過去,“我發現怎么這么長時間沒打電話,會很自責?!比欢@個行業的工作節奏,忙起來晚上甚至沒有睡覺的時間,對母親的牽掛不得不有所退讓。同時張坤也發覺,自己和母親之間的距離不僅僅是公里數:母親打電話希望他回家幫忙收小麥,但他問過村長,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幫不上她了——從疫情發生地返回需要接受隔離。
提到婁阿姨的養老,張坤說,“我挺慚愧的?!?/span>
十年前推著涼皮小車風里來雨里去的母親,如今身體每況愈下,在他看來,人一旦上了年紀,變化就特別快。獨居的母親,隨時可能發作的慢性病,已經63歲的婁阿姨如何舒適安全地度過晚年,是他越來越頻繁思考的問題。
老齡社會的挑戰
當子女從父母身邊離開,愛就必然地變得不具體。通過電話傳遞的是“挺好的”、“沒事”、“不用擔心”。中國式代際關系,是在重重顧慮中對彼此牽掛又疏遠?!昂⒆用?,不打擾”成為多數父母的共識。報喜不報憂之下,一代中青年發現,他們越來越難了解父母的真實生活和內心感受。父母的言不由衷,獨生子女“2+4”結構的巨大壓力,分城而居的客觀現實,父母社交的缺失和內心的孤獨……他們越來越擔心遲暮之年的老人如何走出養老困局?
截至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多達2億,占總人口比重14.2%,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已正式進入“老齡社會”。作為老齡化社會的縮影,豆瓣小組“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中,有8萬多名年輕人探討養老問題,分享彼此的壓力和焦慮。
中國人的傳統是落葉歸根,如同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到的安土重遷——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凹摇蔽幕灿谥袊说酿B老觀,人們對熟悉的環境、縈繞身邊的親情,有更深的依賴。無論年輕時如何顛沛流離,終老時都該回到家里安享晚年?!熬蛹茵B老”給老人帶來的安全感、親切感和歸宿感都更為強烈。
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我國老年人中高達90%選擇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但居家養老的普遍愿望給子女們帶來不小的難題。中國平安的一項調研顯示,老人普遍存在著“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尊嚴失落、子女負擔、孤獨等心理困擾、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專業上門護理難尋與失智易受護工欺負”等痛點。
居家養老如何一站式解決
原本的家庭如何改造才能適應老人的生活需要、適應老人日漸衰弱的身體機能,是年輕一代的知識盲區,也是社會關注的核心。當養老成為社會共性問題,其解決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力參與,商業保險在這一鏈條中,正在成為不可或缺的因子,促進養老模式的變遷。
在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中,中國平安近期發布的“平安管家”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在“高品質、有尊嚴養老”的方向上率先前進了一大步,平安居家養老服務憑借“1套管家體系”、“10大服務場景”和“1套監督體系”,實現“管家專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
平安居家養老服務的優勢之一是為客戶匹配“三位一體”的管家體系。24小時在線的專屬管家服務,可以為老人提供專業的陪伴和及時的響應。遠程管家將從十大維度全方位了解老人的需求,進而定制個性化養老服務方案建議;智能管家系統支持語音喚醒智能音箱,提供呼叫遠程管家或家庭醫生、查詢三甲醫院、日程提醒、影音娛樂等服務功能。無論是生活中的小事、大事、急事,都可以放心交給這位專屬管家協調解決。
此外,聚焦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平安從諸多服務中精心打磨了適老化改造、1+X護理、高端體驗、慢病管理、線上線下O2O文娛活動五大精品服務。
適老化改造服務,除了為長者全屋進行細節改造及輔具配置,平安自建智能守護平臺,能夠借助智能設備監測居家環境、行為意外、體征健康3個方面的29項風險,時刻關注長者的居家安全;1+X到家護理服務在市面上常見的40+項基礎居家服務基礎上,與供應商共同創建“X”項服務內容,滿足居家長者失能照料、失智護理以及到家康復護理服務需求,讓長者居家更舒心;慢病管理服務依托平安健康醫療資源,通過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方案,體系化應對慢病客戶居家健康服務需求和慢病需求,打造健康規律且科學的居家健康生活;O2O文娛服務為老人提供線上多元化專家課程+線下多主題專屬文娛活動;特色體檢服務定制了7款體檢套餐,例如三高心腦血管體檢套餐、防癌體檢套餐等,為老人提供“檢前精準適配,檢中全程協助,檢后專業解讀”的全流程便捷體檢服務。
為了保證服務品質,平安還搭建出一套“五管十維”供應商監督體系,監督服務質量,幫助老人和子女監督服務過程,充分保障老人的各項權益。
目前,平安管家已經完成8大場景、300余項服務的構建,覆蓋全國30余個主要城市。已有近萬名客戶獲得居家養老增值服務資格,超過1000名客戶開始服務體驗??蛻粽w評價良好,認為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可以幫助客戶解決實際問題。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梆B老不離家”是中國人共同的愿望和需要,是社會的主流選擇。以中國平安為代表的金融創新主體,正在沿著人的生命周期,通過有溫度的保險+居家養老服務,真正讓每一位老人實現“好醫、好住、好玩”的晚年生活,探索一條更加符合國民期待的積極老齡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