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以普通的底層的邊緣人的視角書寫歷史
讀博期間,羅新讀到一份上世紀20年代出土于洛陽北邙山的北魏碑文拓片,由此瞥見閨名王鐘兒的86歲老尼慈慶的一生。這位出身于南朝劉宋中層官宦之家的女子經歷了戰亂、被擄、入魏宮為奴,參與養育了兩代北魏皇帝,在皇宮生活了大半個世紀,見證了三朝政治和權力更替。
“我找到了一個真實的人物,她的確見證了歷史,她的確參與了歷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完美的個案”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7月25日上午,歷史學家羅新背著十四五公斤重的行囊,和兒子羅炅、旅行作家保羅·薩洛佩科從位于四川廣漢縣的三星堆遺址出發,向彭州方向挺進。
在烈日的暴曬下,路面變得滾燙起來,雙腳好像踩在火山上一樣感到火辣辣,歇腳時脫下襪子,發現腳皮長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
行進七八公里后,他們來到了廣漢和彭州交界的一個小鎮,停下來休息。在小鎮上閑逛時,羅新忽然發現了一家茶館,有好多人在里頭喝茶打麻將,煞是熱鬧,他想進去歇個腳。沒想到茶館老板擋在了門口,并向羅新搖手,示意他離開。羅新感到不解,問為什么要讓他走。此時,一個老板娘模樣的女人走了過來,“她很客氣,連說了幾個對不起,露出很難過的神色,說因為你們是外地人,我們現在要防疫,你們必須出去?!?/p>
8月底,坐在京城家中的書房里,曬得黝黑的羅新回憶起那一刻的感受,“有那么一點點被傷害到?!薄拔抑皼]有經歷過這樣的事。雖然這兩三年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但還沒有因為你是外地人被這樣的態度對待過?!?/p>
行走、疫情和人類學視角
從小鎮茶館被趕出來,羅新就把自己不愉快的遭遇告訴了正在街上拍攝的薩洛佩科。
7月中旬,自己的首部歷史非虛構作品《漫長的余生》面世后,羅新就跑到四川來見這位已關注了七八年的“偶像”、兩獲普利策獎的著名旅行作家,跟隨他進行為期三周的徒步旅行。自2013年起,薩洛佩科在美國《國家地理》的資助下,開始了一個名為“走出伊甸園”的全球徒步項目。他從東非出發,穿越中東、中亞和中國,進入西伯利亞,再跨越白令海峽,自北而南穿行美洲大陸,最終到達南美的火地島。2021年4月,他從云南入境中國。
聽完了羅新的茶館遭遇,薩洛佩科平靜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今年4月,他從雅安出發,步行到靠近成都時,疫情變得緊張起來。經過一些鎮子時,他常常遭遇很不友好的對待:有人一看到他就立刻把店鋪門拉上、不讓他買東西,有人不準許這位老外從他們的街道上通過,等等。剛開始,他也常常有被傷害的感受,直到他把遭遇告訴他在美國《國家地理》的人類學家朋友們。對方提醒他說:這個時候,你所受的人類學訓練就有意義了。
“他說,從人類學角度出發,你首先就理解了:這是一個全人類的普遍現象,不是哪個人、哪個文化、哪個國家所獨有的——當我們得到的信息非常單一,當我們遭遇到無法解釋、個人無法對抗的威脅的時候,沒有別的辦法,就會把自己縮起來,然后把異己的文化、異己的人群、陌生人都排除在我們的世界之外。因為這是唯一能夠獲得安全感的辦法?!?/p>
“然后,你還會發現:雖然這是人類共有的現象,但是在同樣的信息、條件、空間里,不同的人反應是不一樣的。你在這一家遇到這樣的對待,你到另一家去,也許有人就敞開胸懷接待你,好像他一點也沒有受到威脅。同樣是四川人,即使是同一個鎮上的人,他們的反應都是很不一樣的,這很有趣。他說你一定要這樣去理解這個事?!?/p>
兩人交流完后,他們起身又出發,行走了差不多半小時的樣子,來到一個村莊?!拔艺f我們就在村子外頭歇腳吧,不要進去了,不要到任何人家里去,免得又惹出不高興的事?!比f萬沒有想到,靠近他們歇腳處的一戶農家看見他們坐在外面,馬上過來和他們搭話,問他們要不要喝水,還給他們每人摘了一根新鮮的黃瓜,洗干凈送過來,“非常熱情,非常友好。所以,我不認為可以簡單地解釋為這個人更保守,那個人更開放。人的反應很奇怪、很復雜,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不同時刻反應都不一樣。這很有趣?!?/p>
一路上,羅新觀察、感慨著人性的豐富、多樣、美好和一些不美好,所見成都平原的富庶,連同路上的酷暑、疲憊,以及常因防疫措施不得不折返的辛勞、每天都要找到當地衛生院做核酸的麻煩,都成為他這一趟徒步旅行的新體驗,以及對人在某種歷史處境下的理解與思考。
十多年前,一塊刻有北魏宮女王鐘兒平生的墓志拓片,也是這樣吸引了這位歷史學家。
2020年疫情暴發后,羅新困守在京城,無法繼續“狂野”的旅行考察和寫作計劃。在北大校園的辦公室里,他靜下心來,一邊動筆寫作,一邊在空地里翻土種花,終于完成擱置了十余年的歷史非虛構作品——《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
“如果說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一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