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糧倉”的豐收時刻:良種、良田、良才與良策
成都平原的秋天是金黃色的,那被清風卷起的稻浪,散發著夢幻般的清香。這是延續千年的豐收時節。
兩千五百多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成就流芳百世的“天府糧倉”。
春耕秋收自古是國之大事。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幕,作為主會場之一的成都正展現古老農業的全新魅力:超級稻“宜香優2115”誕生,打破了“蜀中無好米”的局面;高標準農田建設涵養土地;都市農業擴展農業的外延和內涵;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農業生態多元化發展。從成都平原出發,中國的農業故事越來越清晰——從良種到良田,從良才到良策,一群人的默默奉獻,只為億萬中國人牢牢端住自己的飯碗。
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會場設在這里。 (王遠紳/圖)
良種:超級稻的誕生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成都的農業故事,要從一顆種子講起。
2005年9月,秋收后一個平靜的下午,一個米粒長大、晶瑩剔透、整精米率高的米樣闖入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富的視線。這是他與超級稻“宜香優2115”的初次相遇。
此時,曾經享譽全國的“川種”已經走向落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兩系法雜交水稻的推廣,以三系法為代表的“川種”逐漸銷聲匿跡,業內更是出現了“蜀中無好米”的說法?!耙讼銉?115”是打破這一局面的開端。
為了這次相遇,黃富準備了十余年。1992年,他開始通過各種途徑,陸續從國內外收集了三千多份水稻種子材料,歷經近10年的系統性評價,發掘出高抗稻瘟病、大粒優質種質資源IRBN92-332。
2001年起,黃富帶領團隊將IRBN92-332與瀘恢17不斷進行雜交和回交,歷時4年,造就了讓黃富眼前一亮的雅安、恢復系、田間新材料序號2115,他在紙上重重地寫下“雅恢2115”字樣,也就是“宜香優2115”的“核芯”之一。
黃富觀察田間地頭水稻長勢。(受訪者供圖/圖)
農業品種的改良,從實驗室到試驗田,依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四川綠丹至誠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岳元文曾與黃富共同負責“宜香優2115”的篩選工作。他用殘酷來形容這個過程:“我們近5年來進行試驗示范的品種數達到了近千個,最終只有十來個通過了審定,選育成功率只有1%?!?/p>
2020年金秋時節,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專程來到天府現代種業園。他們頂著細雨走進標有“宜香優2115”的稻田間,細細地研究稻株的田間表現。也是在這年,“宜香優2115”獲得了“2020年全國十大優質秈型超級稻”的殊榮。
“宜香優2115”的成功,打破了“蜀中無好米”的局面,但是科研工作者的目光依舊專注在研究的道路上。
天府現代種業園相關負責人指出,國內種業發展仍存在短板,主要表現在種業企業“多小散弱”,核心競爭力缺乏、科研生產兩張皮問題突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應用不足等方面。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在基因編輯、分子設計和人工智能等新興育種技術方面的應用,推動實現種業跨越式發展。
當提及種業科技進一步發展時,黃富指出,規?;?、機械化甚至智能化為特點的農業現代化對農作物(水稻)新品種的要求更高。更高產、更優質、更綠色輕簡的新品種選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品種改良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從試驗田到千家萬戶?
楊進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長期擔任國家級的農業科技特派員。他認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關鍵是轉變農民固有的觀念“化被動為主動”。
“以前我們推廣新品種,老百姓不了解,認為賣不出去。我們通過試驗種植,讓他們逐漸發現新品種的經濟價值,這是原來的操作方式,現在不一樣了,農民變得更加主動、積極?!睏钸M說。
思想觀念的轉變深刻地體現在了種糧大戶萬富旭身上。
楊進每年都會接到萬富旭的電話。
在電話的另一端萬富旭會問:“我種什么品種能夠高產,我該怎么管理可以更好,氣象條件會不會對農作物造成改變?”
在萬富旭承包的農田上,有60%的水稻種植的是“宜香優2115”。
他從2013年開始種植“宜香優2115”,畝產高達1200至1300斤。該品種品質好、口感好,稻谷價格也比其他品種高8%左右。
數據顯示,2022年“宜香優2115”在長江上游5?。ㄊ校┘拔淞晟絽^推廣面積280萬畝以上,累計推廣種植面積突破2000萬畝。
2022年豐收節上,又有不少的“川種”,受到農戶的期待。
種糧大戶鄧友名表示,他今年非常期待在測產驗收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品種“品香優秱珍”。據悉,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四川省審定水稻品種125個,其中優質稻品種109個,占比達87.2%。品香優秱珍、川康優2115、川優2115等品種的米質均達部頒一級或二級,再次擦亮了“蜀中有好米”的金字招牌。
良田:土地是活力的源泉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土地則是農業的“生命”。
2009年,萬富旭回到家鄉,看到撂荒的土地和落寞的村莊,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他決定承包土地,留在家中從事農業種植工作。很快他意識到,小而散的農業種植模式無法適應機械化種植,土壤肥力也在無形中流失。
2013年成都市開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這項舉措消除了萬富旭長久以來的擔憂。
“高標準農田和普通農田不同,高標準農田的平整度高,連片建設減少了耕地浪費,也方便機械化作業。此外,高標準農田還進行了信息化管理,用什么樣的藥、什么樣的肥,全部都有數據記錄。我們都下載了專門用于管理農田的App?!比f富旭說。
在萬富旭承包的7000畝農田中,已經有70%完成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據統計,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8.04萬畝。
為推進這項改造運動,地方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銀。成都市政府近期印發的《成都市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試行)》提出,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確保每畝3000元補助資金的基礎上,穩步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對規模種植水稻(含制種)、小麥及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給予每年每畝200元的財政補助。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甘炳成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耕地質量,保護好耕作層。同時,要通過增施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等綜合性設施,進一步提升和鞏固土壤質量,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在成都,耕地正在從鄉村走向城市。在規整、有序的城市中,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但是,人的力量源自于土地。
距離主城區不到半個小時,地鐵、公交通達的環城生態公園,正在成為成都重要的糧食產區。
據天府綠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凱介紹,2023年環城生態公園將完成10.1萬畝農田,其中5.83萬畝將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并且將逐步完成高標準農田的全域覆蓋。
這10.1萬畝農田,以四川地區的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輪作為主,在扛起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籃子”的同時,還將發展第三產業、打造都市農業新模式,為城市居民提供消費新選擇。
青龍湖外側農業項目水稻插秧活動。(受訪者供圖/圖)
徐凱認為都市農業是一個“農業+綜合體”,農業的生產場景、農業消費場景、商業業態、文化、體育、休閑,全都融合在當中?!霸谵r業種植的基礎上,我們也在充分地挖掘我們的‘三產’。比如,我們有自己的自營農莊,市民可以過來露營,體驗農耕、植樹,我們也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此外,我們還會進行農業的科普和農耕文化主題教育?!?/p>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楊其長曾經做過測算,如果將城市空間,包括家庭陽臺、屋頂、地下空間、社區等全部利用起來,至少可以拓展五千萬畝耕地。
楊其長認為,都市農業是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指出,都市農業具備三大重要功能:一是大幅拓展耕地,增加食物產能。二是增強城市食物供應彈性,提高抗風險能力。三是增進居民身心健康,擴展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土地不僅能夠為作物提供養分,也是人們力量的源泉。長久以來,人們期待生活在廣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發展優秀的文化。一張無法觸摸的脈絡交織在人、土地、糧食、村落、地區之間,亙古的傳說和新近的故事不斷豐富,闡釋這張交織的網脈,使之成為充滿快樂、悲傷等情感的地方。
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這樣的情感都未曾改變。種糧大戶鄧友名發現,不少農民將土地承包出去后,還是會留意觀察自己農田上的作物種得好不好,土地有沒有被善待。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徐凱觀察到,環城生態公園的農田上經常有路過的游客駐足觀察,如果發現作物出現了什么問題,他們還會提意見。
良才:田里的青年人才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從事農業種植的青年人才越來越多了。在這方面,萬富旭的感受非常深刻?!斑@幾年,回村的年輕人逐漸增加,比例在不斷地提高?!?/p>
這些扎根在農業領域的青年人才,也被稱為農業職業經理人。2022年5月,成都市政府印發《成都市深化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試行)》,提出著力壯大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到2025年,全市培育打造一支以5萬名農業職業經理人為引領、擁有40萬人以上規模的高素質農民人才方陣。
農業職業經理人王建坤表示,他們的工作更多的是“運籌帷幄”,計劃、管理、預判。在耕作方式上,他們也要往規?;?、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肩上還扛著推動我們整個農業往前走、往高水平方向發展的重任?!蓖踅ɡぴ谛陆騾^水稻種植區域主導推廣優質稻“宜香優2115”。
而種糧大戶萬富旭,也在早年完成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及審核認定?,F在,他還在完善以烘干、運壓、加工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每年分別可以幫其他農戶烘干兩萬畝小麥和水稻。同時,他新建了育秧中心,2022年分別培育一萬五千畝蔬菜苗子和水稻秧苗。
楊進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要壯大社會化服務的力量,把更好的技術放到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人才手里,“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下,成都的農業業態也在進一步發展。
陳斌曾是一名IT工作者,如今是農業職業經理人之一。
2014年,陳斌在新津區興義鎮建設了一座“魚菜共生”農場,通過長期的鉆研和積累,探索出了魚菜共生的商業模式和標準化的建設運營系統解決方案。他稱之為一產、二產、三產加N產的融合。
“魚菜共生”農場。(受訪者供圖/圖)
一產是種養糧食、蔬菜、魚,并在微信商城進行自主銷售和配送。二產是農產品加工,自制苦瓜酒和草莓酒。三產是鄉村旅游、餐飲接待和親子研學等活動。他口中的N產則是,將自己的種植經驗與魚菜共生的商業模式打造成知識付費產品,開發網絡課程。這門課程在半年時間里為他創造了50萬元的收益。
農業職業經理人更會算經濟賬,萬富旭指出,流轉的土地、肥料、種子都需要成本,所以農戶要選高產、抗病的優質品種,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通過機械化、智能化、社會化服務,延長產業鏈條,這樣才能提高效益。
“現在無人機很普及,以前噴灑一畝地要二三十塊錢,現在只要七八塊錢一畝?!蓖踅ɡふf。
徐凱也為都市農業算過一筆經濟賬,環城生態公園每畝農田的成本在600元-2000元不等。小麥的管理成本為800多元/畝,如果畝產能達到700斤以上,按1.2元/斤計算,是收支平衡的。
但是都市農業對生態環境的提升這筆賬無法計算。徐凱認為,都市農業可以為城市周邊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改變城鄉接合部原先不規則、比較零散的農業形態,變成現代農業,具有比較理想的生活場景,為市民提供優美的公共空間。
鄉村環境的改善成為了大部分青年人才選擇回到農村的重要決定因素。這里的環境,不僅僅是硬件環境,還有人文環境、政策環境、投資環境。
王建坤覺得,農村還有很多賽道都是藍海,還有很多未發掘的地方。我們整個國家經濟水平不斷發展、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疤旄Z倉”需要更大的升級。近日,成都市政府發布《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天府糧倉”核心區的空間上布局“一帶十園百片”,即提升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0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到2024年末,園區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5%以上,建成國家級和省級糧油(糧經)產業園區15個以上。
談到此時,楊進顯得非常堅定且激動。
如同當地成千上萬的農業從業者一樣,他堅信在良種、良田、良才與良策的共同驅動下,成都將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力量。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