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一詞的歷史探索 沒有晚明,哪來晚清?
歷史環環相扣,而沒有晚明,哪來晚清?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中國現代性應從晚明出發。此時耶穌會士來華,中譯了許多促成來日“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文本。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文學”一詞的歷史 沒有晚明,哪來晚清?》)
王德威教授嘗發讜論,分就五四期間中國小說現代性的風貌指出“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依我淺見,中國現代性卻應從晚明出發。此時耶穌會士來華,中譯了許多促成來日“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文本,梁啟超甚至認為他們在華早就發動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除了康熙年間的馬若瑟外,耶穌會士并不以小說名世。雖然如此,我們倘就晚明迄清初的耶穌會中譯文本觀之,卻也不應馬虎其事,以為他們不曾翻譯西洋文學入華。即使“文學”一詞如今的內涵,我都認為和明末耶穌會傳教的活動有關。
耶穌會勸化成功的中國人中,最著名的當屬徐光啟、李之藻與楊廷筠三人。他們也常為天主教辯護,1621年楊廷筠所寫《代疑篇》,就是這類護教之作?!洞善吠瓿珊?,楊廷筠又有《代疑續篇》,但此書不知完成于何時,總之寫于他1627年去世之前?!洞衫m篇》的手稿一直保留在武林楊氏故居,頂多以抄本流傳在中國天主教圈內。然而到了1635年,福建天主教士子中,自號“昭事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