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日本人寫書,中國人不相信;中國人寫書,日本人不相信。有時候旁觀者更清。我的目標就是寫比較客觀的書?!?/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如今越來越像一位中國老頭,他目前正在寫作一本有關隋唐以來中日關系史的書。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日本人寫書,中國人不相信;中國人寫書,日本人不相信。有時候旁觀者更清。我的目標就是寫比較客觀的書。”——傅高義
下午,街區安靜,太陽照著哈佛校園里的一排排教授們住的別墅,但波士頓四月的風有點冷。
傅高義家的門鈴按鈕有點老化了。傅高義開門,笑著,藍色的襯衫塞進褲子里,白襪子,棉拖鞋。他示意南方周末記者坐在沙發上,自己搬來一把白色的椅子,翹著二郎腿坐下了。
角落桌子上的水壺正燒著開水,發出些噪音。他拿出幾個不同顏色的杯子倒茶,上面印著“xx有限公司”或者“xx會議”的紅色漢字。背后的書柜里,擺放著二十多年來他和學生們的合影。他笑的時候眼睛瞇起來,笑容的角度在時間跨度很大的幾張合影中沒有什么變化?,F在他坐在那把椅子上,就像照片中那樣笑著等待提問。
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稱號、兩次擔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義教授,越來越像一位中國老頭。自1960年代至今,他關于日本的《日本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等書,關于中國的《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先行一步》《鄧小平時代》等書,使他被公認為是美國少有的、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
傅高義與中國的緣分,始于1969年出版的關于中國城市社會主義改造的《共產主義下的廣州》這本書。那時他無法進入中國,在香港做研究,看了1949年后完整的南方日報、廣州日報和羊城晚報。
傅高義第一次訪問中國是1973年,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后。之前,他參加了美中關系委員會,和費正清一道為基辛格出謀劃策。1980年他第二次到廣東,1987年又在廣東走訪7個月,于1989年寫成關于廣東改革開放的《先行一步》。
2000年7月,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后,花了十年時間寫作《鄧小平時代》。為寫這部重要著作,他接觸了大量中國政治高層人物。“我運氣好。因為哈佛大學也有很多機會跟很多中國人見面。我在廣東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我參加的一個國際組織,都有幫助。鄧小平的女兒、陳云的女兒我也見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